比如,得志就猖狂,得志就忘乎所以,得志就利令智昏。

    事实上,袁世凯这一辈子,吃的最大的亏,恰恰就在这一点上。

    最后成了历史的罪人。

    当然,如果袁世凯真能做到张謇和朱铭盘要求那样,谨遵先贤的教诲。每日三省吾身,每日多反省自己,经常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那袁世凯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。

    但话说回来,能做到以上,需要怎样高尚的人品,需要怎样的个人素质呀?如此地要求袁世凯这样的人,不是对牛谈琴吗?

    世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旁观者清,当时者迷。看别人的事,看别人的毛病,那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可是,论到看自己就糊涂了,就跑到云里雾里了。再被马屁精奉承几句,就更不知道东南西北了,飘飘然地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。

    自己也觉得自己成了神,成了天才。或许,这就是人性的弱点,或许,这就是个人的历史局限性。或许,这也是反对个人的理由。

    因为个人的局限性,因为容易利令智昏,个人的为所欲为是非常危险的。通过某种必要和必须的机制和形式,对个人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。每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,也就是说,在你的权限范围内,你是至高无上的。但你只能在你的权限范围内纵横驰骋,超出你的权限范围你就寸步难行,这或许就是民主政治的优势。当然,这是后话。

    当然,如果袁世凯像张謇和朱铭盘要求的那样,规规矩矩做人?他能有以后的发展呢?他还能像后来那样要风得风,要雨得雨吗?

    在一个不好的社会,好人常常四处碰壁,不怎么样的人则能大显身手,这样的事情不是也常见吗?或许,袁世凯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。

    张謇和朱铭盘的劝戒,没有使袁世凯因一帆风顺的跋扈放肆有所收敛,特别是平定甲申政变的成功使他更加忘乎所以了。

    他看到了高宗李熙和朝鲜皇室的无能,为了控制朝鲜,他给李鸿章写信,强烈主张对朝鲜实行监国。

    至于由谁来监国,当朝鲜的太上皇,他没有说。但他因为认为这是和尚头顶的虱子,明摆着,非他莫属。

    他写了很多理由,他认为那些理由一定能说服李鸿章。

    在等待的日子里,袁世凯每天盼望着,每天做着当朝鲜太上皇的梦。

    但是,等来的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,李鸿章根本没同意。

    李鸿章也不是没看到朝鲜的局势,也并非不知道袁世凯牢牢控制住朝鲜,让日本无机可乘是对的。

    但他身在高位,眼界自然要开阔得多。一方面,立约之初,已经写明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家,明确不许他人干涉内政。

    突然对朝鲜监国,不但会引起朝鲜的非议,伤害朝鲜人的民族感情,有被侵略和吞并的担心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也会引起日本的不满和敌对。

    在中法之间的战争正在进行之中,李鸿章不想再生事端。

    李鸿章不批准就算了呗!可袁世凯不甘心。他或许是尝到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好处,竟自做主张,搬进了皇宫。借口保护高宗皇帝,住到了高宗李熙的隔壁。

    这还不算完,他还什么事都管,什么事都得经过他。好像朝鲜的皇帝不是李熙,而是袁世凯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不但朝鲜方面不满,中队也非议不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