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凤翔的农民所使用的农具并不落后,在出现新的物种之前也不可能有更好的选择,但阿牛在和农夫们联欢了半天之后,知道至少有一样东西可以很快提高粮食产量:耕牛!
东汉末年,众多的农民根本没有生产资源,土地和耕牛大多集中在官府和地方豪强的手中。农民们要想生活下去,便不得不沦为地主豪强的佃农,尤其是耕牛更是十分昂贵,甚至比战马的价值还要高,普通农民根本没有办法拥有一条耕牛(关于耕牛的说明,是猫以前看书时留下的印象,一时间没找到相关的证据,如有不妥请留言指正)。
即使凤翔现在已经升级为城市,但到现在为止天下第一城也没有一条耕牛。系统刷新的流民中,当然不可能牵着牛前来投奔,而凤翔此前的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,某城主也没有寻求过为领地买一些耕牛回来。
游戏初期凤翔曾经经历过几次经济危机,捉襟见肘之际,不可能将宝贵的资金“浪费”在这个地方;待到手上有一些闲钱的时候,凤翔的粮食产量已经多得用不完了,自然更不需要去买牛了。
——某城主是不会承认,自己后来压根就忘了需要为领地添置一些先进的生产器具,尤其是最不需要操心的粮食生产。若不是这次武威镇的升级任务,恐怕阿牛还会继续遗忘下去。
不出所料,无论青州府、北海郡还是东海糜氏,对于凤翔的求助都表示出了相当的善意,纷纷答应卖给凤翔一些耕牛。要知道耕牛在汉代的珍贵程度甚至远在战马之上,在“粮食即是天”且生产效率低下的时代,耕牛往往是非卖品,有钱也未必能够买到。
青州府同意卖给凤翔二十头牛;孔融虽然只是北海太守,但也非常慷慨的批了十头出来;最大方的还是糜竺,出手就是五十头牛,这也让阿牛切身体会到了糜氏的强大。
最令某城主得意的是,无论青州府、北海郡,还是糜氏,不仅先让凤翔城的使者牵了耕牛回去,并且还派出人手护送。凤翔城主此时才发现,原来自己还是有几分薄面的。
其实只凭某城主五品昭德将军的身份,就足以得到这样的待遇了,更何况凤翔与青州府和糜氏还有商业合作,以及对孔融也算有些恩惠。
耕牛的到来,立时使得武威镇的粮食生产效率提升了22%,%还有一段距离,但总算有了一定的突破。
而且某城主发现:并不是耕牛数量越多,粮食产量提升越大。当数量达到一定标准之后,再增加耕牛并不能使粮食产量有任何提升!
经过反复试验之后,某城主得出了最“科学”的农业人口与耕牛数量的比率:1比100。也就是说,一个两千人的一级乡镇,需要二十头耕牛;而象望圣镇这样的二级乡镇,四十头耕牛足以使粮食生产再上一个台阶。
如此一来,此次凤翔买到的耕牛,刚好够两个军屯领地以及专职粮食生产的望圣镇使用。如果武威镇升级成功,便还得另想办法。
到目前为止,距离武威镇升级所需的粮产提升,还有近21%的缺口,某城主的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。
事实上阿牛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近乎无耻的方法,可以立刻达到升级所需的条件,但在阿牛看来那个方法并不是太保险,搞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。是以不到万不得已,阿牛实在不愿冒险一试,更何况现在距离任务截止日还有近二十天,还没有到最后关头。
随着领地内耕牛的引进,粮食产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,如果农具改良也能结出硕果,领地内的粮食生产效率显然又将提升。其实无论此次武威镇升级成功与否,凤翔都已从中得到了好处。
为了武威镇的升级大业,某城主现在只得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农具改良上,而农具改良的重点,便是犁。
既然领地内已经有了这么多耕牛,与之配套的犁的改进,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犁的历史源远流长,早在春秋时期,我国就已经用牛拉犁耕田。《乐府诗集。陌上桑》中就有“耕者忘其犁”;唐代诗圣杜甫的《兵车行》中也有“纵有健妇把锄犁”的记载。
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而来,最初为称之为“石犁”;夏、商、西周,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,出现了青铜农具;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,更是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;到了汉代,大量使用的是直辕犁,有双辕和单辕之分,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,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,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,比较容易驾驭,效率也较高。
现在凤翔的农夫,使用的便是直辕犁。
此时的直辕犁结构并不是十分完善,事实上直到南北朝时期,才形成了成熟的耕―耙―耱一体的精耕细作技能,直辕犁的技术至此才算完善。
因此,现在农夫们所用的直辕犁,还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!
某城主虽然不是农业专家,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想要找到相关的资料并不是什么难事。只要向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百度大神虚心讨教,别说是犁这样的农业生产器具,就算是核武器的资料说不定也能找到。
东汉末年,众多的农民根本没有生产资源,土地和耕牛大多集中在官府和地方豪强的手中。农民们要想生活下去,便不得不沦为地主豪强的佃农,尤其是耕牛更是十分昂贵,甚至比战马的价值还要高,普通农民根本没有办法拥有一条耕牛(关于耕牛的说明,是猫以前看书时留下的印象,一时间没找到相关的证据,如有不妥请留言指正)。
即使凤翔现在已经升级为城市,但到现在为止天下第一城也没有一条耕牛。系统刷新的流民中,当然不可能牵着牛前来投奔,而凤翔此前的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,某城主也没有寻求过为领地买一些耕牛回来。
游戏初期凤翔曾经经历过几次经济危机,捉襟见肘之际,不可能将宝贵的资金“浪费”在这个地方;待到手上有一些闲钱的时候,凤翔的粮食产量已经多得用不完了,自然更不需要去买牛了。
——某城主是不会承认,自己后来压根就忘了需要为领地添置一些先进的生产器具,尤其是最不需要操心的粮食生产。若不是这次武威镇的升级任务,恐怕阿牛还会继续遗忘下去。
不出所料,无论青州府、北海郡还是东海糜氏,对于凤翔的求助都表示出了相当的善意,纷纷答应卖给凤翔一些耕牛。要知道耕牛在汉代的珍贵程度甚至远在战马之上,在“粮食即是天”且生产效率低下的时代,耕牛往往是非卖品,有钱也未必能够买到。
青州府同意卖给凤翔二十头牛;孔融虽然只是北海太守,但也非常慷慨的批了十头出来;最大方的还是糜竺,出手就是五十头牛,这也让阿牛切身体会到了糜氏的强大。
最令某城主得意的是,无论青州府、北海郡,还是糜氏,不仅先让凤翔城的使者牵了耕牛回去,并且还派出人手护送。凤翔城主此时才发现,原来自己还是有几分薄面的。
其实只凭某城主五品昭德将军的身份,就足以得到这样的待遇了,更何况凤翔与青州府和糜氏还有商业合作,以及对孔融也算有些恩惠。
耕牛的到来,立时使得武威镇的粮食生产效率提升了22%,%还有一段距离,但总算有了一定的突破。
而且某城主发现:并不是耕牛数量越多,粮食产量提升越大。当数量达到一定标准之后,再增加耕牛并不能使粮食产量有任何提升!
经过反复试验之后,某城主得出了最“科学”的农业人口与耕牛数量的比率:1比100。也就是说,一个两千人的一级乡镇,需要二十头耕牛;而象望圣镇这样的二级乡镇,四十头耕牛足以使粮食生产再上一个台阶。
如此一来,此次凤翔买到的耕牛,刚好够两个军屯领地以及专职粮食生产的望圣镇使用。如果武威镇升级成功,便还得另想办法。
到目前为止,距离武威镇升级所需的粮产提升,还有近21%的缺口,某城主的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。
事实上阿牛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近乎无耻的方法,可以立刻达到升级所需的条件,但在阿牛看来那个方法并不是太保险,搞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。是以不到万不得已,阿牛实在不愿冒险一试,更何况现在距离任务截止日还有近二十天,还没有到最后关头。
随着领地内耕牛的引进,粮食产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,如果农具改良也能结出硕果,领地内的粮食生产效率显然又将提升。其实无论此次武威镇升级成功与否,凤翔都已从中得到了好处。
为了武威镇的升级大业,某城主现在只得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农具改良上,而农具改良的重点,便是犁。
既然领地内已经有了这么多耕牛,与之配套的犁的改进,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犁的历史源远流长,早在春秋时期,我国就已经用牛拉犁耕田。《乐府诗集。陌上桑》中就有“耕者忘其犁”;唐代诗圣杜甫的《兵车行》中也有“纵有健妇把锄犁”的记载。
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而来,最初为称之为“石犁”;夏、商、西周,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,出现了青铜农具;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,更是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;到了汉代,大量使用的是直辕犁,有双辕和单辕之分,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,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,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,比较容易驾驭,效率也较高。
现在凤翔的农夫,使用的便是直辕犁。
此时的直辕犁结构并不是十分完善,事实上直到南北朝时期,才形成了成熟的耕―耙―耱一体的精耕细作技能,直辕犁的技术至此才算完善。
因此,现在农夫们所用的直辕犁,还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!
某城主虽然不是农业专家,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想要找到相关的资料并不是什么难事。只要向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百度大神虚心讨教,别说是犁这样的农业生产器具,就算是核武器的资料说不定也能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