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,更惊喜的还在最后!最后一篇乃是墨家子写的。”李老实眼睛一亮,连忙翻到最后一页。

    “不可能吧!”众人顿时不信道,要是墨家子的文章,墨刊还不直接放在头版头条,又岂会放在墨刊的最后。

    然而当他们翻到墨刊的最后一页,只见作者署名上果然写着墨顿两个字。

    “梁祝?”众人看着这两个字顿时一头雾水。

    “西晋时期,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,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,两人一见如故,志趣相投,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,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。………………”

    “梁山伯祝英台!”

    “女扮男装!”

    众人看到此处不由的会心一笑,祝英台女扮男装和梁山伯相遇,何尝不是与墨家子在元宵之夜和女扮男装的女子相会是何等的相似。

    “没有想到墨家子还是一个痴情种,用心良苦呀!”老者不由叹息道,以他的阅历自然知道墨家子的意图,月下私会女子,在男人看来的确是风流潇洒,但是对女子却不然,众人对女子更加苛刻一点,哪怕是墨家子做了如此多的努力,恐怕依然会承受众人非议的目光,然而此书一出,恐怕风向立即转变。

    众人点头道:“谁也没有想到墨家子竟然为了意中人,专门写文为其正名。”

    “此乃是真实之事。”有人惊呼道。

    “在下乃是齐鲁人士,小时候就听过梁祝之故事。”

    “不,梁祝乃是汝南人士,红罗书院就在汝南。”

    “小的乃是会稽人士,梁山伯乃是会稽人士。此乃东南一代众人皆知的。”

    梁祝的故事虽然在小范围的流传,但是并非不可考据,长安城中来自天南各北的人都有,而梁祝的故事在齐鲁、河南道、甚至是东南一代都是广为流传,自然有人熟知。

    然而他们所知道的梁祝故事,不过是一些干巴巴的文字,而墨刊所报到的梁祝,乃是集合后世越剧和各地传说杂糅而成,可以说是艺术上集大成者,众人一看顿时被吸引过去。

    “草桥结拜。”

    “梁山伯真傻,竟然女扮男装都分不清。”

    “祝英台的侍女很笨,差点没有说漏嘴。”

    众人你一言我一语,一个个看的津津有味。

    “我家有个小九妹……”

    当祝英台抱怨父母顽固,不让女子读书之时,不少老学究不由得皱眉,不过更多的人则是赞同。

    “男女都是父母生,女子读书明理也应该。”

    当看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因为女子读书一事,志同道合遂结拜为异姓兄弟之时,所有人顿时被吸引过来,不能自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