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电源。

      电源只要能够提供稳定的电流,就足以符合标准。

     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CPU。

      王卫东在CPU的设计图纸中采用了一种他们从来未有过的构架。

      这种构架被命名为8086。

      它是通用计算机系列的标准编号缩写,也标识一套通用的计算机指令集合。

      这种构架的最大优点就是具备可移植性。

      升级后的构架能够完美的兼容老构架。

      如此一来。

      即使CPU进行了更新换代,原本的程序也能够在新的CPU上运行,不至于再需要重新设计程序。

      这样就能避免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。

      这个时候有研究员提出了疑问。

      “厂长,在你的设计中,CPU是一种计算软件元件,那这玩意儿到底是用什么做成的呢?现在国外很多大型的实验室,然后还有研究所,他们的计算设备都是大型的电子管。”

      “是啊,就连我们有线电力所的大型机内部的计算器也是电子管。”

      “看你这个CPU,能够放在一个小盒子里面,这足以说明它的面积很小。怎么能满足计算的需要呢?”

      不愧是专门研究小型机的研究员一眼就看出了事情的关键点。

      无论是主板还是电源还是内存寄存器,他们都是为了CPU而工作的。

      如果没有CPU,那么他们就是一堆废铁。

      在这个年代并没有CPU的概念,也没有后世的芯片,有的只是大型的电子管。

      王卫东让于莉取过一个黑板,在上面不慌不忙的写写画画。

      “各位同志,大家可能知道什么是绝缘体,就像我们的胶鞋木头都是胶原体。也可能知道什么是不绝缘体,就像电线,钢铁电流可以轻松通过。”

      “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物质叫做半导体,它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种物质。”

      “像咱们常用的电视机,收音机里面就是有的有半导体。”

      “只不过里面的半导体起到的作用比较微弱,只起到了信号的转换作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