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今天子的生母韦后,身上有非常强烈的传奇色彩。

    赵熹本人宣称母亲是正宗的开封人,可她的弟弟韦渊说话却带有浓重的丹阳口音,她已死的哥哥据说讲得一口会稽话,这些南方土语若不是土生土长很难学会,大家猜测她的人生是不断的迁徙,开封只是最后一站——哦,也不是,临安才是最后一站。

    但无论如何,她的出身非常贫寒,据说赵熹按例追封母亲的祖上三代时,连祖父的名字都是现取的,至于祖坟那更是杳然无迹。

    有宋一代,后妃们出身虽然大多不高,但除了章献皇后是歌女以外,大部分家里都多少有点背景和人脉,不然也无法做到把女儿送进宫中。

    譬如赵熹生父道君皇帝的后宫中,郑皇后的父亲其实是五品官,乔贵妃的母亲是开国大将郭守文的远支族人,道君皇帝本人的母亲陈氏也曾经侍奉过福康公主,而福康公主的母亲苗氏本身是仁宗皇帝奶妈的女儿,大家亲连着亲,可韦后像一个忽然冒出来的野花野草,大家伙翻烂了族谱都没法攀上一点亲戚,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个韦后有惊人的好运。

    然而她的好运还不止于此。

    十八年前,宋朝短暂倾覆,道君、渊圣两宫北狩,后妃、皇子、公主、宗室等凡三千人迤逦辞庙,韦后就在其中,按照一般的发展来说,她会老死在寒冷的北方。

    可她的儿子叫赵熹。

    赵熹两次出使金营和谈做人质,第一次的时候莫名其妙被退了回来,结果第二次,金人还是点名要他去,他带上使者出发以后,竟然奇迹般地从金人的看管下逃出,并且躲过追杀,在南方重建了宋朝——这还不够,建炎十一年的时候,他成功议和,用一些沉重而屈辱的代价,把父亲道君皇帝、嫡母显肃皇后郑氏的棺椁,还有他的亲生母亲韦妃接了回来。

    从汴梁到五国城的十一年风霜,上千里跋涉,死去的贵女王孙不可胜数,韦妃抗过来了,从五国城到临安五个月的跋涉,韦妃也安然渡过,从那以后,她就成了整个宋朝最尊贵、富有的女人,享受儿子的孝顺与赡养。

    在大众眼里,这个太后没什么文化素养,举止也有些露怯,并且没有主见,赵熹说什么是什么,俨然一个甩手掌柜,半点不符合圣母的形象,混到今天纯属命好。

    哦,她也不是半点主见都没有,在一件事情上,她的态度非常明确。

    她非常,非常,非常不喜欢赵瑗。

    这种不喜欢是摆在台面上的,建炎十二年八月,韦太后的銮驾抵达,赵熹带着赵瑗前往临平迎接,据说韦太后第一次见到赵瑗的时候异常亲热,让他和赵熹分别坐在一左一右,更止不住地对他说话:“我听官家叫你‘羊哥’,你是羊年生的,对么?”

    赵瑗点点头,韦后潸然泪下:“我也是羊年与官家离散,距今一十二年,不期有重逢之日!你也长大如此。”

    一时之间,四座皆泣。

    母子重逢,感慨万千,宴尽以后赵熹服侍母亲到殿中休息,至夜不曾离去,据说母子俩抱头痛哭——第二天他俩露面的时候,眼睛都肿了。

    就是那一晚上以后,韦后的态度忽然大变,竟公开问赵熹道:“我听说官家还养了另一个孩子在宫中,怎么不叫他一起前来?”

    当时赵瑗的身份异常尴尬,他虽然早先被赵熹养在宫中,可和议达成以后,他在军中、朝中的支持者岳展、元鼎分别被赐死、流放,生父赵子称更是在一年前去世,就赵瑗的丧仪问题,百官们一吵再吵:赵子称究竟算是他的生父还是伯父?如果是伯父,那就无所谓;如果是生父,按照宗室的规则,你是要辞官为父亲守孝的。

    言下之意,你要么滚回秀州,要么,叫皇帝认你做亲生儿子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都不是赵瑗能决定的,两个选择被交给赵熹,赵熹一个也没选,一个也不满意,他生生给赵瑗捏造了一个四不像:他让赵瑗解除官职,但不让他去秀州给父亲奔丧;让赵瑗服“斩衰”,即儿子为父亲穿的孝,却要求他以日代月,三十六天即告除服。

    坦而言之,就是皇帝本人不准备认他当儿子,也不准备把他放回去给别人当儿子。

    原本这一次韦太后回来,赵熹带着赵瑗一起去见母亲而没有带赵璘,显然是在给赵瑗吃定心丸,毕竟这一举动有十足的政治意义。可没想到韦太后竟然没有买账,并要求见另一个养子赵璘。

    赵熹回复母亲道:“璘哥年纪小,身体不好,等到了临安,再叫他来拜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