翌日,戛纳清晨,海风仍旧轻柔,阳光如粉尘般洒落在红毯残留的金边上。

    电影宫前人潮未散,媒体的帐篷仍在运作,而街头每一处报刊亭内,《黑牡丹》的剧照赫然出现在今日多家影展日报的头版位置。

    《电影笔记》率先以整版长评给出评价:

    “一场古典唱腔包裹下的心理风暴;一支献给被规训的灵魂、为美而殉的女子的哀歌;一面镜子,映出六百年未醒的宿命”

    而《银幕》的标题则更为直白:《她是谁?她是谁?她是谁?里的东方迷宫》

    影评人盖瑞·斯通在文中写道:“观众从许薇坠落的那一刻起,就被丢进了一个关于身份、艺术与性别规训的深井,而那声‘我醒了’恰恰是整部影片最残酷的讽刺。她醒了,但她也碎了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讲述一个演员如何被角色吞噬的故事;也是一个关于女性在传统规训中寻找“情感表达”与“身份边界”的挣扎史.”

    紧随其后,《综艺》刊出专栏长文:

    “从《逃出绝命镇》到《黑牡丹》,吴宸导演的作者性越来越明显。

    他不再满足于好莱坞的叙事结构,而是试图将文化身份、身体意象与舞台空间融合为一种东方的心理装置。

    这种装置在《黑牡丹》中第一次具象:镜子、梦、妆容、唱腔.一切都在替角色说话”

    评论区中,不少影评人也对刘伊菲的表现赞誉有加:

    “刘伊菲的许薇演出了女性身份、东方宿命与审美牺牲的深沉叩问.”

    “刘伊菲的表演是全片最难模仿的部分,她不仅承担了双重角色的心理演绎,更承担了‘昆曲语境’这一文化重负。

    特别是在舞台坠落那一幕,她让我们真正看到了‘死亡不等于终结’,而是一次身份消解后的自我新生。

    如果评审团愿意奖赏真正的“内敛表演”与文化挑战者,那么刘,将成为本届影后的最大惊喜。”

    “.”

    而此时,主竞赛单元的“战局”也更加复杂。

    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·蒙吉的《四月三周两天》凭借少女堕胎这一社会题材放大为针砭时弊的社会讽喻,被《银幕》评分为3.5分,一跃成为媒体评分榜首。

    对“死亡”的迷恋的日本女性导演河濑直美的参赛影片《殡之森》也获得了媒体的高度评价。

    而在这样一场风格迥异的影展争鸣之中,《黑牡丹》的横空出世,各大媒体评分陆续更新,暂时定格在了3.4分,仅次于《四月三周两天》。

    距离27号的闭幕式也没几天了,刘伊菲格外珍惜这次和吴宸一同来戛纳,没有行程的日子,几乎把整个小城走遍了。

    25号下午,韩三评临走前特意找到吴宸,不由调侃着:“你倒是挺忙的.发布会后,人影都找不着。”

    “难得悠闲嘛。”吴宸笑了笑,一点也不尴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