拓跋纥那、于栗磾、长孙肥这些人败了还情有可原,毕竟都只是国中大将,若拓跋珪赶过去,战事不利,挫动的就是他的声威。

    一个君主打了败仗,形势就不妙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北方胡国,全靠君主的个人威望撑着,压制住其他野心勃勃之人……

    “悔不听崔卿之言,为今之计,该当如何?”拓跋珪望向最倚重的臣子崔宏。

    当初若听他建议,亲率十几万大军杀过去,或许就没有这么多事情。

    “枋头大败,邺城必然失守,陛下现在赶过去也晚了,依臣之计,不如退兵,返回平城休养生息,刘道规根基在淮泗,距邺城千里之遥,迟早会放弃此地,桓玄篡晋自立,却无桓温之能,国中必有大变,届时刘道规定会卷入其中,两三年后,陛下携十万精锐南下,可一鼓荡平中原淮泗,踏足淮南!”

    崔宏对时局的把握非常精准,也非常了解江左那群士族的秉性。

    内斗,几乎成了他们的天性。

    刘道规立了这么大功劳,江左那群人迟早会出手。

    拓跋珪望着洛阳陷入思索当中。

    城墙之下,尸体铺了几层,结了一层薄冰,插满了羽箭,仿佛芦苇一般。

    城墙上的守军明显非常疲惫,连站着的力气都没有了,靠在雉堞上,紧张的望着城下魏军。

    围城已经两个多月,魏军伤亡高达万人,但城中的伤亡也大。

    “若这么退兵,士气必然重挫,朕之威信亦会受创,他日南下,遇到的难题更多!”拓跋珪眼中亮起两团寒芒。

    崔宏错愕,“陛下……”

    “朕自起兵以来,攻无不克战无不胜,如今稍遇挫折,便要退兵,日后天下人如何服我?传令,三日之内,必须攻破洛阳,无朕军令,前队后撤,后队斩之,后队退走,骑兵斩之!”

    拓跋珪反而被激起凶性。

    用邺城换洛阳,魏国其实并不亏。

    邺城本来就不是魏国的核心区域,当初慕容德南下,将能带走的都带走,导致这片区域现在还是一片荒凉。

    拓跋珪迁都平城,河北和漠南的人口都在向代郡迁徙。

    邺城更像是一个角力场。

    当年石虎、冉闵、慕容皝、桓温、王猛、慕容垂、刘牢之都曾染指过此地,如今只是换了一波人而已。

    刘道规将来不一定能守住邺城,拓跋珪却能在洛阳站住脚。

    晋阳、河东、上党全在魏国手中,对邺城和洛阳呈高屋建瓴之势,骑兵瞬息可至,刘道规在邺城无法耕种,只能从后方调运粮草过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