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应该快了,陛下……”

    早秋的北京充满了热闹,而在京城西北方向,一座占地数千亩的庞大宫室令人向往。

    站在大明宫城的长春宫内,八十二岁的朱瞻壑戴着老花镜,手里拿着报纸,眼睛时不时看向殿内穹顶。

    在他与宦官们一问一答间,穹顶突然明亮起来,黄色的暖光照亮了长春宫内的正殿所有角落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被“点亮”的不只是长春宫,而是大明宫的所有宫室。

    “来电了!”

    “真亮啊!”

    “这就是电灯啊,比油灯和蜡烛好用太多了!”

    一时间,议论声此起彼伏,而期待已久的朱瞻壑也放下了手中报纸,脸上满是笑意。

    “爷爷,怎么样!孙儿没骗你吧!”

    叫嚷声从殿外传来,三十七岁的朱见深走进了长春宫,朱瞻壑听到他的声音,脸立马垮了下来。

    “你不好好在紫禁城监国,跑来大明宫干嘛?”

    朱瞻壑一顿训斥,朱见深无奈作揖:“我爹从西海黑海回来了,孙儿好不容易才得到休息,立马来见您了。”

    “他还知道回来?”朱瞻壑听到他的话,立马垮着脸阴阳起来。

    即便已经成为皇帝,可朱祁钺的心终究是野的。

    在景泰三年,他就迫不及待的让朱见深开始监国。

    哪怕如今已经六十三岁,可他依旧在四处乱跑,美曰其名“体察民情”。

    他将他的所见所闻编撰为文章,不断在《大明报》发表。

    景泰六年的有线电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,曾经一个季度一刊的《大明报》,如今也能做到每周刊发。

    刨除皇帝这层身份,朱祁钺更像一个旅游各地的美食家和旅行家。

    所谓体察民情是假,去观山看海是真。

    过去三年时间里,朱祁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。

    从南边的交趾到北边的燕然,从东边的北海日本海,到西边的西海黑海。

    即便西海不通铁路,他也能骑马从里海一路前往西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