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英无奈说完,这才将目光放到身后的缴获上。

    明军的斩首数经过朱高煦的设计,并没有历史上中后期那么严苛,但却复杂许多。

    明军斩首数以俘获甲胄数量为主,其中又以身甲为主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缴获了一具胸甲就等于斩首一个人,而一具胸甲的重量在十几斤到二十几斤不等,携带起来比较麻烦。

    当然,最令李英等人头疼的,还是朝廷给不给他们记功,另外这些蛮子的首级又能得到多少赏银。

    “把缴获的兵器给他们,这些东西带着拖累队伍,也不值什么钱。”

    得到了数万贯的报酬,李英也大方的将数千把兵器送给了思若满剌,同时交代道:

    “若是朝廷需要你入京述职,那你恐怕得走一趟,为我作证。”

    “我一定为将军作证!”思若满剌回了一礼,而李英见状便安排军队在象雄城外扎营。

    翌日清晨,他带着略微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返回喇萨的崎岖道路……

    第486章为人三思

    “砰!”

    冬十月,虽然天气寒冷,但修建铁路的工程却无法慢下来。

    自朔州通往太远的路线上,在一声声铁锤敲打枕木与铁轨的声音中,数以千计的工人呼着白气,热火朝天的修建着这段铁路。

    他们大多是附近被招募而来的短工,也有跟随队伍一路修建的长工。

    短工与长工的区别,无非就是能在工地上待的时间长短罢了。

    在农业回报率极低的这个时代,务工渐渐成为了大明百姓的主流,而其中又以铁路工人最稳定且长久。

    一名熟练的铁路工人,每天能铺设最少十步的枕木与铁轨,而这样的人放在哪段线路都是人才。

    只是在大环境下,人才不一定能有大用,至少在西北铁路的朔州至太原段是这样的。

    一刻钟的抡锤,即便是年轻力壮的青年也吃不消。

    放下铁锤换班,一名十八九的青年人喘着粗气擦了擦汗,为他铺设枕木,固定铁轨的四旬老工人见状,看了看四周,小声道:

    “你看看,我说让你给王监工送点东西你不听,现在还得继续在这里抡锤。”

    “你看看我们这些长工,每天干的活都是最轻松的,你们这些短工干得累得要死。”

    老长工的话让青年人脸色不好看,十八九岁的他正是热血上头的年纪,闻言立马反驳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