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资显然早就知道朱高煦的安排,故此不紧不慢的作揖应下。

    “工部,漠北铁路勘察如何,是否可以开始修建?”

    朱高煦将目光投向殿上的黄福,黄福身穿朝服作揖道:

    “回陛下,漠北铁路第一段自鹤城往海喇儿城已经勘察完毕,全程六百三十里,比预计的少三十里,此外造价比较平原略高,但也没高出太多,造价三百八十万两,考虑到当地冬季漫长,故此冬季用于收集运送材料,仅有夏秋两季可以动工,故此工期约四年。”

    “去年十月,工部就已经从鹤城开始筹备材料,预计四月初可以动工。”

    黄福说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,朱高煦闻言颔首道:

    “元宵过后,漠北、京津、四川、中原四条铁路同时开工。”

    “臣领旨……”

    郭资与黄福早有准备,故此连忙作揖。

    见状,朱高煦又吩咐询问了六部的其它事情,末了在一个时辰内解决了大部分问题,最后宣布散朝。

    随着散朝,大明每季度刊发一次的《大明报》也开始八百里加急送往地方。

    在百姓们不知所谓,欢度新年的时候,天下各地的《大明报》在正月十六清晨发行各地报社。

    习惯性看报纸的百姓得知今日开始结清第一批的国债本金及利息,并且停止发行铁路国债后,许多手中有闲钱的百姓纷纷前往了银行看起热闹来。

    大明二千四百家银行,从未有一天像今日这般热闹。

    许多人前往兑换本金和利息,也有的人试图抢购国债,但却被宣布已经停止发行,气愤的捶胸顿足。

    看着那些兑换本金和利息的人,许多人懊悔不已,痛恨自己的短视,也痛恨朝廷突然停止国债的发行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,而他们恰好就是大明整个阶级中的中产者。

    随着大明朝的人口不断膨胀,地方上的田价越来越高,投资土地的回报见效太慢。

    在这种环境下,《大明报》上也出现了一篇专门写了土地投资的文章。

    文章中以河南举例,在永乐、洪熙大搞西北人口和江南人口迁入河南前,河南人口不过二百万,耕地也不过二千七百万亩。

    在朝廷大搞人口迁徙后,河南人口在不到二十年间翻了一倍,如今人口四百余万,耕地却仅增加到三千三百余万亩。

    在洪武年间,河南一亩上等田不过七贯,而今却涨到了十五贯。

    田价虽然涨了,但产出却并没有太大变化,毕竟河南的水利在洪武年间就十分重视,水利带来的粮食产量早就落实了。

    一亩河南上等田,每年最高产也不过亩产二石,贩卖后能得到七百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