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东北虽然富裕了,但许多地方还很贫穷。”

    “辽东铁路现在已经竣工,我还准备修建一条从松原前往肇州,抵达安东的铁路。”

    “这条铁路后,东北基本上就不缺铁路了,所以日后的铁路资源,得向着南边靠拢了。”

    “只有铁路修建好,这天下的物资才能流通起来,百姓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在与他们商量,或者说是通知。

    对此众人面面相觑,并不舍得就此停下铁路工程。

    不过就在此时此刻,朱高煦看向了王回:“王回,你觉得朕说的如何?”

    众人看向王回,王回不紧不慢作揖道:“草民已经是平头百姓,按理来说本不应该私下议论国事,但陛下询问,草民便只能回答。”

    “草民想询问陛下,朝廷准备对哪里修建铁路?”

    王回问出大家最关心的事情,朱高煦则是抿了一口茶道:

    “西南铁路虽然不能修建,但零零散散的一些短程铁路还是可以修建的。”

    “等日后朝廷有了技术,就可以把这些铁路串联起来,也省了时间与力气。”

    “除此之外,朝廷已经在缅甸和八百大甸改土归流,想必你们也都知道。”

    “当地的铁路,还有两广的铁路都得修建,琉球府也得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。”

    “除此之外,还有吕宋、旧港也是一样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说出了自己的计划,但这个计划只是交通部分,他最大的计划是降低硫酸制磷肥成本。

    一旦这个计划成功,那大明朝的现有粮食产量能在原基础上增长最少两成。

    以大明当下的基础,增长两成农业产量,可以说是凭空多出一亿多亩耕地产出,能养活三千多万人。

    大明现在南北平均亩产是一百八十六斤,如果磷肥能够普及,亩产将会达到二百二十三斤。

    在副食品增加的情况下,大明朝的七亿亩耕地能养活最少三亿人,这是朱高煦为大明朝留下的最宝贵财富。

    日后海外若是开辟耕地,那即便二百年后的小冰期到来,大明朝也能平安渡过。

    哪怕渡过不了,百姓也不会因为饥饿而死伤太多。

    相比较之下,欧洲和中亚、西亚那些地方就不好受了。

    对于大明朝来说,这是一次让汉人成为世界主体民族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