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,前面就是鸡西关了。”

    亦失哈开口提醒,朱高煦也颔首道:“在关隘停下,我下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是……”

    在朱高煦的吩咐下,队伍如他期盼的那般停在了鸡西关前。

    马车停稳,朱高煦亲自将门推开,不知道带着何种心情走下了马车。

    洪熙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,在阔别吉林三十二年后,他的双脚终于又重新踏上了这片黑土地。

    在他眼前,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三丈高,长三里逾的混凝土城墙。

    它是那么的坚不可摧,即便采用当下最先进的火炮,也需要上百门火炮昼夜不停地炮轰十几日才能将它摧毁。

    锦衣卫们脱下了外套,露出了里面的绯袍,悬挂上了牙牌。

    他们护卫朱高煦,朱高煦往哪里走,他们便亮出牌子,让沿途守卫不敢阻拦。

    他们穿越了两丈逾的甬道,见到了宽阔的关城,而关城之中有着许许多多交易的百姓,这里俨然成为了一座小集市。

    不过即便如此,那些屹立着的兵卒依旧紧握手中兵器,目光锐利的扫视四周。

    吉林城的城防不等朱高煦抵达,便全数换回了吉林卫的精锐。

    虽然他们依旧有着吉林卫的名头,但实际上这群兵卒多数都是迁徙内地的渤海二代、三代武将子弟。

    凡渤海出身武将子弟,均要前往当年的渤海十二卫当值三年,而后才能下放为将。

    这并非朱高煦定下的规矩,而是渤海武将们潜意识认为的规矩。
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渤海十二卫是陛下的老班底,其中吉林卫身份最高,其次是肇州卫、安东卫、长春卫。

    在四卫之下,便是吉林左右二卫、肇州左右二卫、安东左右二卫和长春左右二卫等昔年的女真八卫。

    当然,随着癸卯贪腐案爆发,李齐、李赤、李察几人被朱高煦发回乡里,剥夺爵位后,肇州左右、安东左右、长春左右等六卫的地位开始下降,故此军中又以上四卫、中二卫、下六卫来称呼。

    唯有各武将勋臣的嫡长子弟可以入吉林卫担任勋卫,嫡次子弟则是前往肇州、安东、长春三卫。

    旁系子弟,亦或者有潜力的,基本在吉林左右二卫当差。

    至于当年癸卯案犯事,亦或者毫无背景而被选拔上来的,则是在下六卫当差。

    朱高煦个人不喜欢这种等级分明的安排,但即便他打乱了许多次编制,勋卫们依旧潜意识将吉林卫作为勋卫最神圣之地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他们望向朱高煦的目光,充斥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