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然而朝廷一旦开始工业化,无数工厂便会争先恐后的落地在城镇周围,能产生数以十万的工作岗位来养活百姓。”

    “朝廷现在所做的经济转型,便是走在工业化的道路上,往前走的越多,城镇能容纳的人口也就越多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这个容纳是有限制的,这点殿下也应该知道。”

    王回点到即止,朱瞻壑则是点头表示理解:“朝廷现在在计划中的有大小五百余座工厂,最少需要三十多万工人才能运转。”“你的意思是,这些贩卖耕地的人口,日后将会成为这些工厂的工人?”

    “不一定。”王回回答道:

    “他们不一定会成为朝廷的工人,但会有人成为朝廷的工人,而这些城镇人口成为朝廷的工人后,他们会留出一部分空缺的工作给其他人。”

    朱瞻壑明白了,但他依旧皱眉:“朝廷只能解决三十万人的工作,而你却说二百万户。”

    “即便一人养一户,那也需要解决二百万工人的工作问题,你这话是否托大了。”

    朱瞻壑没有提及朱高煦,毕竟朱高煦是皇帝,他可不敢非议自家父亲。

    面对他的质疑,王回也没有拉住朱高煦这尊大佛,而是回应道:

    “三十万人只是直接参与生产的工人,而商品需要贩卖,就得有人运货、叫卖。”

    “朝廷拥有中土和海外若大市场,有近三亿人口为朝廷直接或间接所接触。”

    “将商品贩卖给他们这一过程中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,并不比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少。”

    “除此之外,朝廷的基建也不会停下,哪怕在此前经济革新尚未开始前,朝廷每年都需要雇佣上百万人劳作,更何况今后。”

    “这算来算去,足够解决两百万人的就业问题……”

    王回将朱瞻壑的询问做出了全盘的回答,朱瞻壑听后这才知道自家父亲还在做着这些准备。

    若非于谦开口,自己恐怕都未能察觉。

    即便是自家父亲,此刻的朱瞻壑也感觉到了一种恐惧。

    大明朝只是迈出一步,而自家父亲已经看到了这一步落地后引发的各种事情。

    朱瞻壑甚至怀疑,自家父亲恐怕已经从这一步看到了四五步后的事情。

    超人一步是天才,但超过太多,便会让人感到畏惧和恐惧。

    随着政务上不断熟练,朱瞻壑愈发感到自己父亲的恐怖。

    他渐渐明白了自家爷爷为什么会在永乐年间放弃理政,而转攻军事。

    因为自家父亲的那些手段和所做事情的步骤,即便是自家爷爷也看不透,更看不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