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记得从英国1773年制定《印度规管法案》开始,英国的财政收入便不断地水涨船高,不到三十年时间,英国财政收入反超清朝,并将其远远甩在了身后。

    这是东西方之间,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财政收入上败给西方单一国家。

    哪怕是被人嘲讽很穷的明末,其财政收入也能达到二千七百万两,比同时期的日不落西班牙还要略高一些。不过这并不奇怪,英国当时的经济市场已经很大,加上科技不断发展,欧洲人口也不断增加,所以能实现财政收入反超并成功破亿。

    当下的世界人口虽然不如十八世纪末的一半,但大明拥有的人口市场却远超英国。

    大明加藩属国,合计两亿六千多万人的人口市场将会是大明财政水涨船高的关键。

    这其中,印度厮当无疑是大明所掌握最大的人口市场。

    维持当下十六个国家格局的印度厮当,是大明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事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便是日本关东、天王、关西三方势力的平衡,以及朝鲜国王、文武两班的平衡。

    至于其它国家,目前中亚和西亚的藩属稳定需要帖木儿国,南洋则是需要暹罗国。

    掌控好这些国家,这些地区就不会出现什么无法应对的事情。

    只要大明能巩固好自己治下的这些疆域,日后便不是大明被欧洲孤立,而是世界孤立欧洲。

    思绪之间,朱高煦这才开口道:

    “北方的经济很重要,不仅要发展重工业,我所写上去的轻工业也同样重要。”

    “北方日后淘汰的技术和机器,则是可以经过校正后送往西南,至于江南,我自有打算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并不觉得北方可以一直稳稳压制江南,甚至联合西南也不行。

    其中最重要的问题,从这次江南的官商勾结就能看出。

    江南,天生就适合搞金融,而金融来钱一定会比实业要快。

    或许朱高煦应该庆幸,由于大明地大物博,地形复杂,所以大明注定不可能像后世美国一样去工业化,专心金融。

    江南可以金融,北方也可以搞工业好和大农场,可西南与西北却不行。

    大明的人口市场,足够吃下中高端工业和金融以及农业。

    正如后世西方人所畏惧的一样,以中原王朝的人口规模,一旦其迈入发达,其它的发达国家都将会被它给挤掉,除非有更为先进的技术并带来新的工业革命。

    吃肉又喝汤,然后将喝不完的汤交给几个维护地区和平的小国,这就是朱高煦想做的事情。

    至于能不能成功,那得先做了之后再讨论。

    “还有事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