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点血止血术(1/3)
阳顶天的声音如同定海神针,瞬间抚平了石室内狂暴的能量乱流和人心惶惶。
“教主!”胡青牛和孙三手同时躬身行礼,声音带着敬畏与激动。
阳顶天微微颔首,目光温和却极具穿透力地落在我身上。他并未靠近,但那股无形中散发出的、如同大地般浑厚又如同暖阳般温煦的气息,却让我体内最后一丝躁动的凝髓劲彻底蛰伏下去,连带着灵魂深处因那“玄冥之眼”而残留的惊悸寒意也被驱散了大半。
“孩子,感觉如何?”他的声音平和,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。
我挣扎着想坐起行礼,却浑身酸软无力,只能勉强开口:“多...多谢教主相救...晚辈感觉...好多了。”声音依旧嘶哑,但那股撕裂经脉的剧痛和冰火冲突的灼烧感确实平息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疲惫和一种奇异的、被“填满”后的饱胀感——那是玄冰魄转化后的温和寒流在滋养修复我的身体。
“凝髓劲初醒,神念受激,乃必经之劫。”阳顶天缓步走到寒玉床边,目光扫过玉床上那些细微的裂痕,却并未动怒,反而带着一丝探究,“你能在血脉烙印冲击下,本能循我指引梳理气脉,足见天赋异禀。假以时日,未必不能驾驭此力。”
他这番话,无疑是对杨逍“灾星”论调最有力的反驳,也彻底定下了明教对待我的基调——护持与研究并行。
“教主明鉴!”胡青牛眼中光芒大盛,如同得到了最有力的背书,“属下定当竭尽全力,助他掌控凝髓劲,不负教主期望!”
阳顶天看向胡青牛,语气转为严肃:“青牛,玄冰窟牵扯甚大,幽冥教主既已察觉‘钥匙’现世,必不会善罢甘休。你之研究,需在绝对安全之地进行。三日后,你带他秘密前往总坛光明顶下的‘离火秘境’。那里地火精纯,或可助他平衡体内冰火。”
“离火秘境?!”胡青牛和孙三手同时惊呼,显然那地方非同小可。
“是!属下遵命!”胡青牛激动地应下。
阳顶天又看向我,眼神深邃:“孩子,离火秘境乃明教圣地,其中亦有凶险。这三日,你需尽快恢复体力,并跟随胡先生学习基本的行气导引之法,为秘境之行做准备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若对医术有兴趣,也可去医堂看看。医武不分家,或许对你掌控自身有所助益。”
说完,阳顶天不再停留,转身飘然而去。他来得突然,去得也洒脱,却留下了明确的指令和沉甸甸的期待。
接下来的两天,我在胡青牛的亲自指导下,开始了艰难而新奇的“内功”学习。说是内功,更像是一种对身体内部能量(凝髓劲)的感知和初步引导。胡青牛并未直接传授那卷《凝髓心经》残篇,而是先让我盘坐于寒玉床上,借助其精纯寒气,通过特定的呼吸法和意念引导,去感受丹田内那股蛰伏的、温顺了许多的凝髓劲寒流。
“意守丹田,存想气海如渊,寒气如丝,绵绵若存...”胡青牛的声音低沉而富有韵律。
过程极其枯燥且耗费心神。作为一个习惯了现代科学思维的穿越者,这种玄之又玄的“存想”、“导引”让我倍感吃力。但或许是因为凝髓劲本就与我血脉相连,又或许是寒玉床的辅助,在无数次失败后,我终于在第三天清晨,捕捉到了一丝微弱却清晰的“流动感”!那是一种冰凉、粘稠、如同水银般沉重的能量,在我意念的微弱牵引下,极其缓慢地顺着一条特定的路径(胡青牛所说的“手太阴肺经”)流动了一小段距离!
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,而且很快就消散了,但那种真切掌控了一丝力量的感觉,让我兴奋不已。胡青牛也难得露出了赞许的神色:“不错!一日之内能引气入脉,这份悟性,远超常人!看来玄冰魄的效力比预想的还要好。”
第三天下午,我决定去医堂看看。一方面是遵从阳顶天的建议,另一方面,也是想暂时摆脱那玄奥晦涩的内功修炼,接触一些更“实在”的东西。孙三手的手臂伤势未愈,但听闻我要去医堂,便主动提出带路。
医堂位于分坛东侧一片独立的院落,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混合药味。还未进门,就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**声、焦急的呼喊声和金属器械碰撞的清脆声响。
“快!止血钳!金疮药!”
“按住他!肠子...肠子要流出来了!”
“孙大夫!孙大夫在哪?这个快不行了!”
踏入医堂正厅,眼前景象让我倒吸一口凉气。偌大的厅堂内,临时铺设的草席上躺满了伤员!断臂的、开膛的、浑身插满箭矢的...浓烈的血腥味几乎盖过了药味。七八个穿着灰色麻布短褂、身上沾满血污的医徒和大夫正穿梭其间,忙得脚不沾地,个个脸色疲惫不堪。
一个独臂老者(孙大夫)正伏在一个胸腹被利器划开、肠子都隐约可见的伤员身边,满头大汗地用针线缝合,但伤口太大,鲜血汩汩涌出,浸透了他按在伤口上的纱布。
“教主!”胡青牛和孙三手同时躬身行礼,声音带着敬畏与激动。
阳顶天微微颔首,目光温和却极具穿透力地落在我身上。他并未靠近,但那股无形中散发出的、如同大地般浑厚又如同暖阳般温煦的气息,却让我体内最后一丝躁动的凝髓劲彻底蛰伏下去,连带着灵魂深处因那“玄冥之眼”而残留的惊悸寒意也被驱散了大半。
“孩子,感觉如何?”他的声音平和,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。
我挣扎着想坐起行礼,却浑身酸软无力,只能勉强开口:“多...多谢教主相救...晚辈感觉...好多了。”声音依旧嘶哑,但那股撕裂经脉的剧痛和冰火冲突的灼烧感确实平息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疲惫和一种奇异的、被“填满”后的饱胀感——那是玄冰魄转化后的温和寒流在滋养修复我的身体。
“凝髓劲初醒,神念受激,乃必经之劫。”阳顶天缓步走到寒玉床边,目光扫过玉床上那些细微的裂痕,却并未动怒,反而带着一丝探究,“你能在血脉烙印冲击下,本能循我指引梳理气脉,足见天赋异禀。假以时日,未必不能驾驭此力。”
他这番话,无疑是对杨逍“灾星”论调最有力的反驳,也彻底定下了明教对待我的基调——护持与研究并行。
“教主明鉴!”胡青牛眼中光芒大盛,如同得到了最有力的背书,“属下定当竭尽全力,助他掌控凝髓劲,不负教主期望!”
阳顶天看向胡青牛,语气转为严肃:“青牛,玄冰窟牵扯甚大,幽冥教主既已察觉‘钥匙’现世,必不会善罢甘休。你之研究,需在绝对安全之地进行。三日后,你带他秘密前往总坛光明顶下的‘离火秘境’。那里地火精纯,或可助他平衡体内冰火。”
“离火秘境?!”胡青牛和孙三手同时惊呼,显然那地方非同小可。
“是!属下遵命!”胡青牛激动地应下。
阳顶天又看向我,眼神深邃:“孩子,离火秘境乃明教圣地,其中亦有凶险。这三日,你需尽快恢复体力,并跟随胡先生学习基本的行气导引之法,为秘境之行做准备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若对医术有兴趣,也可去医堂看看。医武不分家,或许对你掌控自身有所助益。”
说完,阳顶天不再停留,转身飘然而去。他来得突然,去得也洒脱,却留下了明确的指令和沉甸甸的期待。
接下来的两天,我在胡青牛的亲自指导下,开始了艰难而新奇的“内功”学习。说是内功,更像是一种对身体内部能量(凝髓劲)的感知和初步引导。胡青牛并未直接传授那卷《凝髓心经》残篇,而是先让我盘坐于寒玉床上,借助其精纯寒气,通过特定的呼吸法和意念引导,去感受丹田内那股蛰伏的、温顺了许多的凝髓劲寒流。
“意守丹田,存想气海如渊,寒气如丝,绵绵若存...”胡青牛的声音低沉而富有韵律。
过程极其枯燥且耗费心神。作为一个习惯了现代科学思维的穿越者,这种玄之又玄的“存想”、“导引”让我倍感吃力。但或许是因为凝髓劲本就与我血脉相连,又或许是寒玉床的辅助,在无数次失败后,我终于在第三天清晨,捕捉到了一丝微弱却清晰的“流动感”!那是一种冰凉、粘稠、如同水银般沉重的能量,在我意念的微弱牵引下,极其缓慢地顺着一条特定的路径(胡青牛所说的“手太阴肺经”)流动了一小段距离!
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,而且很快就消散了,但那种真切掌控了一丝力量的感觉,让我兴奋不已。胡青牛也难得露出了赞许的神色:“不错!一日之内能引气入脉,这份悟性,远超常人!看来玄冰魄的效力比预想的还要好。”
第三天下午,我决定去医堂看看。一方面是遵从阳顶天的建议,另一方面,也是想暂时摆脱那玄奥晦涩的内功修炼,接触一些更“实在”的东西。孙三手的手臂伤势未愈,但听闻我要去医堂,便主动提出带路。
医堂位于分坛东侧一片独立的院落,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混合药味。还未进门,就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**声、焦急的呼喊声和金属器械碰撞的清脆声响。
“快!止血钳!金疮药!”
“按住他!肠子...肠子要流出来了!”
“孙大夫!孙大夫在哪?这个快不行了!”
踏入医堂正厅,眼前景象让我倒吸一口凉气。偌大的厅堂内,临时铺设的草席上躺满了伤员!断臂的、开膛的、浑身插满箭矢的...浓烈的血腥味几乎盖过了药味。七八个穿着灰色麻布短褂、身上沾满血污的医徒和大夫正穿梭其间,忙得脚不沾地,个个脸色疲惫不堪。
一个独臂老者(孙大夫)正伏在一个胸腹被利器划开、肠子都隐约可见的伤员身边,满头大汗地用针线缝合,但伤口太大,鲜血汩汩涌出,浸透了他按在伤口上的纱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