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等之所以南下劫掠,无外乎缺衣少食,缺少他们所必须要的东西,这些东西只有汉地才有,他们自己生产不出来,所以才会来抢掠,而每一次的抢掠,都会让他们变得更强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儿还有所听闻,说边境之地,有不少豪强大族组织商队,用盐铁和鲜卑人交换马匹,再把马匹运送到冀州等地发卖,如此赚取钱财以发家,这一点对于大汉来说,有极大的危害。

    鲜卑人就算能够掌握冶铁之术,但是其本身并没有多少铁矿,有技术而没有铁矿,自然无法完全支撑他们所需要的铁器,如此一来,就必须要通过劫掠和交易的方式去获得铁器。

    劫掠毕竟是有风险的,而交易则安全得多,有了边境商人源源不断的铁器提供,鲜卑人才能不断的维持劫掠所需要的武装,并由此变得更强,所以我们必须要整顿这种行为。

    在整顿边防的同时,不允许边郡与鲜卑人贸易铁器,如此将逼着鲜卑人只能通过劫掠的方式获得铁器,如此一来,他们必须不断出击,不断直面我整顿之后的边防,在此期间,就会被削弱实力。

    而我大军在这些依托城池、农庄构筑的防线进行反击的同时,也能增长经验和战力,锻炼出更强悍善战的骑兵,熟悉鲜卑人的战法,如此三五年之后,情况则大为不同。

    鲜卑缺兵少将,更缺少足够精良的兵器,届时或许他们连打造兵刃和箭矢的铁都拿不出来,而我大汉铁骑则完全适应了他们的战法,自身也训练精熟,兵精粮足,攻守易势,方能北伐草原、破灭鲜卑!”

    袁树一番论述下来,听的袁逢眼中异彩连连。

    就算不怎么明白军事,但是这袁树这番话说下来,他也隐隐约约能感受到这样一番操作之后,不仅能把鲜卑彻底消灭,说不定整个北方边患都没有了,大汉朝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和平局面。

    不过这种欣喜很快就被掩盖住了。

    袁逢的确不太懂军事,但他是个成熟的老官僚,他懂政治。

    幽并凉三州苦寒,农业发展不起来,粮食产量常年不足,所以当地人多从事商业、畜牧业,与边塞异族交易,以此换取财富,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粮食。

    不单单是鲜卑人,还有乌桓人,以及南匈奴,还有东北的扶余、高句丽等等各国各族,情况是比较复杂的,而且朝廷在这些地方的控制力并不强。

    一道禁令下去,不让贸易铁器,就等于斩断了不少大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,损伤了他们的利益,他们能答应能接受吗?

    地方官府也是一样,地方官府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,他们肯定不会轻易接受。

    汉和帝以后的东汉已经不再实行盐铁专卖,而是使用双轨制,保留官方冶铁机构的同时,也允许私人经营,然后设置铁官进行管理和征税,且这个铁官的管理权限也下放到了郡国。

    有铁矿、出产铁器的郡国设置大铁官,从开采铁矿环节到销售环节层层征税,不放过任何可以捞油水的地方。

    没有铁矿的郡国则设置小铁官,他们也有赚钱的法子。

    按照这个时期的收税方式,离开本郡国前往其他郡国贩卖商品,每到一郡国或者过一关卡都要重复征税,税率从一成到五成不止。

    贩卖铁器去草原的话则需要经过很多地方,沿途郡国都能通过小铁官的设置而从中捞取好处,赚一笔过路费,给自己和部下官吏发点福利,大家一起分润这笔好处。

    比如从涿郡出发贩卖铁器到草原,则至少需要经过上谷郡,上谷郡就能从中捞取好处,从郡守到办事小吏,肯定都是希望能够维持这样一笔收入的。

    如果是从涿郡贩卖铁器到乌桓人或者高句丽那边,则更是要穿越数个辽东郡国,他们都能从中捞取好处。

    这还只是去程,回程,商队从草原异族那边带回马匹、骨制品、兽皮等等草原特色产品前往内地州郡销售,又要经过好多郡国,每到一地,又要给他们抽税。

    多少官员靠着这个规则捞钱捞的不亦乐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