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段时间,蜀军的每一次战斗,都是在100%取胜的情况下才展开的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蜀军前线将领的进攻,必须要保证胜率100%才会出击。稍有风险,就会再三请示。待到请示完毕,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,自然就需要根据形势更新计划,再进行请示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蜀军进攻的频率降低了,甚至有的将领干脆打酱油,能不战就不战,反正熬到粮尽退兵,就不用挨板子了。

    马超带着愣头青马谡走后,蜀军之中最能打的就是魏延了。

    刘正决定敲打蜀军,就让华元带着烈焰军主动进攻。

    烈焰军的攻势很猛烈,魏延没有把握,就只能擅闯中军大帐,向诸葛亮请示应对策略。

    诸葛亮身体不适,却也只能拖着病体谋篇布局。

    魏延放弃临机决断的权限,就在蜀军中形成了恶性循环。蜀军将领不愿担责,就不敢有丝毫的冒险行为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诸葛亮就只能仅凭只言片语,在中军大帐运筹帷幄。这样的战斗计划不接地气,根本就没有办法收获想要的战果。

    刘正召集众将军议,询问对策。

    司马懿主动建议说:“陛下,秦国的国力是蜀国的20倍,兵源补充能力更是蜀军的50倍。在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主持之下,蜀军已经收敛了锋芒。咱们只需要静观其变,就可以坐等蜀军耗尽国力。”

    司马懿的拖字诀,彻底的堵死了诸葛亮自由发挥的余地,只能保持小胜不败的格局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蜀军即便是打赢了,依旧是赔本赚吆喝。

    诸葛亮终于病倒了,蜀军将领表现得越无能,蜀军的战场胜率就会直线上升,只可惜小打小闹的胜利,对于大局而言纯粹是无用功。

    魏延本来有机会重创烈焰军,却在闯帐请示的过程中耽误了大量的时间,最后只能收拾残局,连汤都捞不着喝。

    刘正见识过100%胜率的蜀军之后,忍不住的叹道:“诸葛亮带兵,成功的把蜀军带废了。”

    司马懿附和着说道:“陛下,不管怎么说,诸葛亮都做到了出将入相的程度。蜀军这100%的胜率虽然没有赚到利益,但是却让天下人敬服蜀军。”

    韩信也说道:“陛下,有诸葛亮在,战斗的规模越大,咱们亏得越多。蜀军将领的不作为,使得诸葛亮的指挥能力天下无双。也就是说诸葛亮打仗,胜率100%,小仗小胜,大仗大胜。咱们跟诸葛亮对阵,千万不能打大仗。反正蜀军在上庸集结,吃喝拉撒都在消耗蜀国的底蕴。咱们就让诸葛亮隔三差五的小胜,就可以拖着蜀军拼消耗。”

    韩信的想法很简单,蜀国的国力有限,上庸前线大军的消耗,肯定会令其不堪重负。而诸葛亮的小胜并不足以弥补蜀国的损失,更无法让秦国伤筋动骨。

    而蜀军的胜利,又会让诸葛亮持续作战,不到万不得已,肯定不会选择退兵。

    那么问题就来了,蜀军保持进攻态势,蜀国却是越打越穷。

    司马懿为了吸引蜀军,直接命令各部秦军的出战兵力,不得超过1/10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蜀军的每一次胜利,都是在锤打秦军。

    蜀国的50万大军,在上庸打了整整一年,损失的兵力竟然只有1万。反倒是秦国的驻防部队,伤亡数量超过了10万。